Alexa

離岸風電開發與海洋生態如何兼顧? 鯨豚觀察員誕生!

離岸風電開發與海洋生態如何兼顧? 鯨豚觀察員誕生!
撰文: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 唐安     分類:E永續環境     圖檔來源:綠色和平提供 日期:2022-04-12

2019年8月,在臺中梧棲港口,近百位來自全台各地具備生態調查經驗的公民,正準備登船出海。

他們是海洋保育署委託專業海事公司所辦理的「鯨豚觀察員(MMO:Marine Mammal Observer)培訓計畫」學員,訓練完畢將直接參與臺灣離岸風電的開發過程,肩負平衡再生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育的重要任務。

綠色和平專案團隊有幸參與了第一屆培訓計畫,以獨立環保組織的角度,實際了解這項制度如何在臺灣落實。

 

出海前,兩位海巡登船盤查船上人數並一一核對身份。 © Greenpeace

 

鯨豚觀察員是鯨豚專家嗎?

 

 七月初,當我跟同事們提起鯨豚觀察員培訓,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:「哇!你會變成鯨豚專家嗎?」

 

老實說,在參與培訓以前,我也以為辨識鯨豚、了解鯨豚習性將是首要的學習重點。然而,經歷一整天的學理課程與兩天海上實習後,我發現了解鯨豚生態固然重要,但它並不是成為傑出鯨豚觀察員的必要條件。

 

 「這裡是貝多芬小隊,呼叫工作站!那個…」

 

右手拿著無線電,左手扶著望遠鏡,「羅賓號」觀測船在海上繞著離岸風電打樁區浮浮沉沉,自認思慮靈敏、多話的我,面對講師突如其來模擬鯨豚在警戒區內出現時的演練情境,腦海一片空白。

 

「發什麼呆?為什麼不快點回報?鯨豚出現,第一紀錄、第二回報,你不快點,鯨豚會被你害死!」講師嚴肅的神情告訴我,鯨豚觀察員是一個攸關海洋生命且講求效率的工作。

 

離岸風電能夠在季風旺盛的秋冬時節,減少對於燃煤發電需求、改善空氣污染。然而,風機施工過程所產生的噪音,可能會對海洋動物產生影響。鯨豚觀察員便是為了應對這樣的生態衝擊而誕生的制度。

 

海上常見的人為與自然噪音。 © Greenpeace

 

其實不只是風機工程,海洋中許多人為活動都會產生環境噪音,包括漁業、船舶活動、沿岸工業區的開發、風機打樁工程等等,這些噪音都可能讓聽覺敏感的鯨豚改變行為,程度較輕微可能是暫時性離開該水域,較嚴重可能影響鯨豚聽力或造成永久性損失。因此離岸風場等開發工程在選址時要避開生態敏感區域,並且在施工過程利用儀器及目測方式即時監測,確保沒有鯨豚出沒在施工區域周遭而受到衝擊。

 

正式出海前,所有學員分組在岸際演練,填寫目擊記錄表與工作日誌。 © Greenpeace

 

發現鯨豚立即通報 降低離岸風電生態衝擊

 

受訓完成的鯨豚觀察員隨開發單位出海執行任務,一旦發現鯨豚須立即通報施工單位採取符合規範的減輕措施,更要確實留下監測記錄以確認施工單位遵守環評規範實施減輕措施。

 

出海實習時,只出了1艘船,船上10名學員分為三組輪流觀測。但實際進行打樁工程時,為了盡可能全面觀測鯨豚狀況,通常需派遣約8-10艘觀察船出海,每艘船上配置2-3名鯨豚觀察員,同時在打樁區域 750-1500 公尺不等的範圍內作業。

 

日前曾有媒體報導,施工單位因海象不佳,未依規定派遣足夠的觀察員出海,此類案例便是鯨豚觀察員機制仍須改進之處。在確保開發團隊有足夠能力做到環評承諾之前,應逐步落實工程監督機制,不應急於開發而危害了海洋生物。

 

工作船上必備的 GPS 定位、記錄表單與幫助觀察員辨認鯨豚的隨身手冊。 © Greenpeace

 

鯨豚觀察員這項新興工作,扮演了臺灣再生能源發展與生態保育平衡的重要監督角色,然而,國內目前具備能力和經驗的觀察員人數尚未充足,現階段培訓中的學員們也需要一定時間累積海上工作的經驗,方能獨立進行觀測。面對接下來即將開始密集施工的離岸風場,政府務必要積極整合並完善監督機制,確保施工單位落實環評承諾,並加速進行相關人才的培訓,讓再生能源的發展不會犧牲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。

 

寫到最後,希望也有成功燃起一些愛海人的鬥志,如果你也跟我一樣,願意為了環境保育盡一份監督的力量,又剛好是不容易暈船的體質,歡迎一起來挑戰這份工作!

 

※本文授權自綠色和平,原文見此